宜宾日报记者 张新
6月22日,我市500辆绿白相间的凯翼电动出租车正式集中交付,投入市场运营。出租车的电动化,既是“电动宜宾”的重要载体,也是趋势和必然。预计到6月底,宜宾的大街小巷约有800辆新能源出租车穿行,吹起阵阵清新的夏日“绿风”。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践行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碳达峰、碳中和战略部署,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推动绿色低碳优势产业高质量发展决策部署,抢抓快速发展之势,着眼未来、乘势而上,以绿为底、以电为能,全面推进“电动宜宾”建设,加快全市电动化发展步伐,为促进产业绿色转型发展加装“绿色引擎”、注入“绿色动力”。
如星火闪烁,璀璨满城,“电动宜宾”悄然燎原,在不知不觉间改变着城市的面貌,改善着市民的生活。
正在充电的新能源汽车 宜宾日报记者 刘级心 摄
以绿为底 全面推进“电动宜宾”建设
6月19日晚,陈彬开着某品牌新能源汽车到岷江新区中央公园新能源汽车充电站充电,“一个多小时充满电,八十块钱能在城区跑两个星期,又省钱又环保。”
在这里,随时可见绿牌私家车、环卫车、小货车前来充电。网约车师傅王守良告诉记者,油价持续走高,燃油车司机运营网约车的成本越来越高,与新能源车司机的收入差距也越来越大。
“在四川,宜宾充电站是比较多的,还有很多充电站是24小时对外开放的,夜间充电费用最便宜!” 作为新能源汽车的“老司机”,王守良大方地介绍他的经验,司机们可以通过微信小程序查看附近充电站和充电桩的状态;充电费直接与电费的平峰高峰挂钩,时段不同充电费用也不同。
记者从市发展改革委了解到,宜宾正加快推动公共交通领域更换新能源汽车,分步实施专用领域更换新能源汽车。目前,中心城区城市环卫清扫车,蜀南竹海、兴文石海和李庄古镇等景区内服务车电动化率达到100%,中心城区新能源公务租赁车增至141辆。
宜宾的新能源汽车持续保持高速增长态势,与之配套的充换电基础设施建设也在同步提速。
据了解,目前宜宾全市建成充电站点298处、接口5552个,其中主城区162处、3926个。到6月底,全市充电接口将达到8000个以上。
重型卡车是交通领域的碳排放大户,宜宾的电动重卡6月底将达到300辆。目前1号重卡换电站投运,2号、3号重卡换电站在进行设备安装,4号、5号重卡换电站正开展基础施工。
三江新区Ⅰ号重卡换电站 宜宾日报记者 刘级心 摄
“绿心”跳动 增绿降碳添动能
3月25日,三江新区东部产业园能源港项目开工。目前,该项目已完成了综合楼主体的建设,正紧锣密鼓地进行幕墙、内装、设备安装及停车场的建设,预计6月底前完成建设并投运。
据了解,东部产业园能源港项目是全国首座集光伏发电、储能应用、充换电、低碳交通换乘为一体的花园式国际化能源港。项目总投资1.58亿元,占地约38亩,规划建设1座大型停车场、199个停车位,配建115个充电接口、2座重卡换电站以及1座1000度电的储能设备;建设1座综合楼,兼具城市会客、交通换乘、数字化展馆等功能,将在2022世界动力电池大会期间开展车路协同、碳大脑智慧平台等数字化应用展览展示。
项目建成后,充换电设施可满足每日1000车次新能源汽车充电需求,240辆电动重卡车次换电需求,预计年充换电量将达到2500万度,每年实现碳减排约2.5万吨,有力助推“电动宜宾”工程和全国重卡换电示范城市建设,助力宜宾率先建成实现“双碳”目标示范市。
“绿心”勃勃跳动,焕发生机,为“电动宜宾”增绿降碳再添强劲动能。
三江新区光储充检智能充电站 宜宾日报记者 王宇 摄
以电为能 打造沿江绿色发展典范
在“电动宜宾”开展如火如荼背后,离不开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科学规划和要素保障。
2022年3月,宜宾市出台《全面推进“电动宜宾”工程实施方案(2022—2025年)》,以三江新区、翠屏区、叙州区、南溪区为核心示范区,江安县、长宁县、高县、筠连县、珙县、兴文县、屏山县为加快发展区,全面推动 “电动宜宾”工程,探索形成电动化推广应用的“宜宾模式”。
“十四五”期间,宜宾全市规划建设充电接口4万个以上、光储充检一体化充电站10座、重卡换电站60座、储能示范项目5个,构建以城市公共快速充电为主、内部专用充电为辅、私人充电随车配套、特定环境换电试点的充换电服务网络体系。公共领域、专用领域车辆保有量电动化率原则上达到90%以上,至2025年,全市新能源汽车市场渗透率达到30%以上。
“十四五”期间,围绕充换电设施建设、新能源汽车推广、差异化路权等方面,我市研究出台“电动宜宾”系列配套政策,市、县(区)将投入补助资金10亿元以上,进一步增强土地、电力、政策、资金等资源要素保障能力,全方位推动“电动宜宾”实施。
7月21日—23日,2022世界动力电池大会将在宜宾举办,届时,长江首城将以“绿”与世界对话。“电动宜宾”模式在绿色低碳融合发展上形成示范,以电为能,助力宜宾构建绿色化、低碳化、智能化、信息化、共享化的产业发展生态,实现新能源汽车产业、动力电池产业与充换电基础设施建设协调联动发展,逐步形成集约高效、绿色低碳、共建共享的集聚集群发展模式,为打造沿江绿色发展典范提供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