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领未来丨长江首城:打造中国储能产业新高地


三江之畔,群贤毕至;盛会启幕,共襄发展。6月9日,2023世界动力电池大会召开期间,储能发展高峰论坛举行。经中国电池工业协会认证,在此论坛上,宜宾被授予“中国储能产业新高地”称号。


2023世界动力电池大会在宜宾召开。王宇 摄


当前,全国新能源产业蓬勃发展,储能产业已成为今年最受关注的风口热点之一,预期市场规模将达万亿级。在储能新赛道上,宜宾有何优势和依托?今后,宜宾将如何抢抓机遇,高质量建设中国储能产业新高地?论坛上,国家有关部委和省级领导、专家学者、行业翘楚齐聚一堂,共话产业发展新机遇,共谋投资合作新未来。

新赛道领跑,宜宾优势在哪?


近年来,“万里长江第一城”宜宾,坚决扛起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政治责任,坚定不移贯彻“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方针,按照省委、省政府“生态优先绿色低碳发展先行区”战略定位,坚定推行生态优先、绿色低碳发展。初步构建形成集研发、生产、检测、标准、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于一体的四川万亿级动力、储能电池产业集群核心区。


绿水青山环抱的东楼。曾朗 摄


抢抓新能源产业发展“风口”,在储能新赛道上,宜宾先人一步、快人一拍,目前已建成锂电储能电池产能25GWh,去年宜宾储能电池出货量已达到14.5GWh,占全球出货量10.2%、全国出货量11.15%。


迅速实现储能新赛道“领跑”,宜宾有何依托和优势?这不可避开与其产业链高度契合的动力电池产业。据了解,围绕动力电池龙头企业,我市已集聚了正负极材料、铜铝箔、隔膜、电解液、结构件等六大组件和回收利用项目超110个,投资额超2700亿元,预期产值超5000亿元。已建成投运动力电池产能150GWh,2022年销售动力电池72GWh,占全省86.7%、占全国15.5%,预计今年全产业链产值将突破1200亿元,宜宾已成为中国电池产业链最完整、配套能力最强的城市之一。在此次动力电池大会主论坛上,我市签约新能源产业项目64个,投资额1063亿元。


2023世界动力电池大会主论坛现场签约仪式。王宇 摄


与此同时,宜宾全力布局与储能产业高度耦合的光伏产业新赛道,高标准规划建设涵盖硅料、拉棒、切片、电池片和组件等环节的光伏全产业链生态,全力打造国家级光伏产业集群。瞄准行业龙头、“独角兽”“专精特新”等优质企业,签约项目20个,投资金额达1145亿元,拥有全套“光储充”一体化解决方案,创造了光伏产业发展的新奇迹、新标杆。


此外,宜宾还有着与储能产业链高度融合的数字经济产业基础。目前,宜宾在三江新区已集聚了150多户智能终端企业,构建起“整机+物联网+配套服务”的智能硬件生态,2022年产值近500亿元;今年以来,随着华为、中软国际、新华三等企业的纷纷落户,进一步为宜宾打通了信息化与储能的深度链接。


如今,在宜宾,“一蓝一绿”加速成势,“三驾马车”齐头并发:短短几年间,宜宾落户100多家动力电池产业企业、近20家光伏产业企业、150多家数字经济产业企业,其中包括40家上市公司,11家世界500强,13家中国500强。

储能新高地,为什么是宜宾?


随着一系列产业及应用示范项目建成投运,宜宾储能和光伏产业协同发展格局已基本形成。宜宾以锂电为主的储能电池具备安全性、长寿命等方面的行业领先优势,广泛应用于全球大型重要储能项目,为一些国家能源危机提供了宜宾解决方案。


中国储能产业新高地,为什么是宜宾?这得益于以下多方面因素的“加持”。


——完善的综合政策体系。近年来,宜宾坚决贯彻落实国家部委、省委、省政府出台的系列支持新型储能产业政策和指导意见,出台《宜宾市支持新型储能电池产业高质量发展扶持政策十五条》,投入大量财政资金,重点从“产业项目招引、企业价值提升、研发创新、人才积聚、推广应用”五个维度支持新型储能电池产业高质量发展,以“揭榜挂帅”方式,在储能电池核心材料等领域开展科技创新和研发,推动出台促进储能参与电力市场化交易相关方案、进一步降低用电成本。


三江新区Ⅰ号换电站。罗友莉 摄


——广泛的场景应用示范。在全省率先推广“电动宜宾”应用示范,打造换电重卡、未来城市、车路协同、智轨交通等十大新应用场景,在公交、出租、环卫等公共领域全面推进电动化替换,重点实施国家新能源汽车(重卡特色)换电模式应用试点,建成了光储充换一体化的花园式能源港1座、光储充一体化充电站11座、纯电动重卡换电站19座,推广电动重卡近900辆。正加快推进与华电、国电投5大电力央企在分布式光储一体化、智能微电网系统和“零碳工厂”“零碳园区”建设示范等方面合作,推动动力电池与光伏产业融合发展。


四川时代一、二期项目。 王宇 摄


——绿色的清洁能源优势。宜宾水能资源丰富,水电装机量达800万千瓦,85%以上电力来自清洁水电,每年可吸纳外送绿电量约160亿度。四川时代从筹备建设开始就规划“零碳工厂”路径,通过在能源利用、交通和物流、生产制造等环节不断改造和创新,每年可减少40万吨碳排放。2022年,四川时代、宜宾锂宝、中车铁投3家企业先后经过国际公认的测试、检验,获认证机构SGS认定为“零碳工厂”。“零碳”已成为宜宾发展储能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之一。


宜宾大学城。王宇 摄


——拥有强劲的科技人才支撑。宜宾紧紧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在宜办学高校已达12所,在校大学生已达9万余人;引进院士(专家)工作站7个、产研院13家;设立10亿元人才创新创业基金,累计引进高层次人才约7000人,成功获批国家产教融合试点城市。以四川新能源汽车创新中心、锂宝新材料研究院等为代表的高能级创新平台,在高安全动力电池、电池低温续航技术等领域研发成果丰硕,为产业发展注入“源动力”。


——高效的产业综合服务。宜宾各级党委、政府和党员干部秉着“驻守长江头、工作争一流”的城市精神特质,有着投行化、产业化、专业化的思维模式,先后建立了规模超300亿元的产业基金,建立了以宜发展集团为核心的产融服务平台,成立了以三江新能源供应链公司为纽带的供应链服务平台,成立了以人力资源公司为支撑的人力资源服务平台,形成了全方位、全过程、全链条的服务保障。

抢抓机遇,如何竞逐储能赛道?


因势而为,顺时而动。作为一座有着千“锂”之志、盛放“锂”想之花的城市,今后,宜宾如何高质量建设中国储能产业新高地?论坛上,出席的领导、嘉宾、企业代表积极建言献策。


“发展新型储能,要统筹好安全性、技术先进性和经济性三个方面工作。还要做到不优于一域、不止于一端,要结合当地电源结构、电力系统和资源产业特色,因地制宜谋划新型储能高质量发展。”国家能源局总工程师向海平作致辞时说。



“我们将持续加大在川投资领域,以宜宾建设全球一流动力电池产业集群、国家级晶硅光伏产业集群为契机,围绕新能源和储能融合发展,深化合作,共同打造储能发展新高地。”中国大唐集团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党组副书记刘明胜说。


中国华能集团清洁能源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储能技术部主任刘明义认为, 四川省是水电大省,宜宾具有显著的绿电优势,要因地制宜地用活自然禀赋和资源优势,要依托欧阳明高等院士工作站的智力支撑,把人才为我所用,走储能创新发展之路。


“我们期待,以优质场景平台‘融’优秀资源人才,以高能产业园区‘汇’优质前沿项目。”宜宾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华淑蕊在作推介时表示,储能电池产业链上游与宜宾基本完善的动力电池产业链高度重合,大多数已落地动力电池项目可直接应用于储能,今后,宜宾将积极招引储能龙头电芯企业和系统集成商,进一步整合资源,在“信息化、电动化、零碳化”三个方面持续发力,加快储能应用等产业的培育和招引,为实现2030年储能全面市场化目标贡献宜宾力量。


据了解,紧紧围绕储能产业发展,宜宾将重点打造位于金沙江畔、宜宾主城区核心腹地、规划面积3平方公里的叙州区储能产业园。同时,将融合动力电池、晶硅光伏、数字经济三大产业的先发优势,打造三江交融、耦合共生的“源网荷储一体化”储能产业集群,力争到2025年实现产值1000亿元、汇聚1万名储能技术高端人才。


同时,宜宾还将坚持招大引强、出台储能专项支持政策,重点招引系统集成、PCS、BMS、EMS等储能配套的龙头企业,打造长宁储能特色产业园,构建动力电池和储能电池企业齐头并进的双核发展格局;加强央地合作,与华电集团、大唐集团、国电投集团等发电集团及长沙矿冶研究院、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等平台合作,打通从“研发+生产+应用”等一体的储能产业生态闭环。


三江潮正涌,扬帆正当时。拥抱全球新能源的产业变革,今日之宜宾,如日方升势头强劲;未来之宜宾,机遇无限大有可为。

CIBF深圳电池储能展 | 中国国际电池技术交流会/展览会      展会咨询手机&微信:18902030140     津ICP备15000287号-1

我要参展| 我要参观| |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