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5日
第二届长江杯动力电池集成及
管理技术挑战赛初赛(高校组)
继续在北京举行
来自全国34所高校41支队伍齐聚于此
围绕动力电池成组、结构设计、
电池管理系统、热管理、电池安全
等多个方面提出了创新性解决方案
本次挑战赛内容丰富、涉及面广泛,既检验了参赛人员的专业知识储备,又激发了学习热情。大家纷纷表示,比赛中通过与专家评委研讨,提升了自身实践能力和创新创造能力,培养了团队合作意识,促进理论与实践融合,收获满满。
来自北京理工大学代表队的队长朱宝强表示,为了参加此次挑战赛,团队已经准备了一个多月的实践,在准备的过程中,大家也有了很多新奇的想法,并且已经进行了初步的实现。“如果我们能进入到下一轮的话,我想我们会做一些非常有意思的实验,能够把我们原本想要的东西更好地展现出来。虽然有挑战性,但我们希望在这个过程中贡献我们的智慧和想法。”
随着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动力电池作为一个新兴且发展迅速的产业,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朱宝强告诉记者,他了解到宜宾有着完整的动力电池产业链,不少动力电池相关企业纷纷选择在宜宾投资建厂,如今的宜宾也正在发挥自己的地域优势进行产业的转型升级。“如果今年能够跻身决赛,我们也将有机会前往宜宾,现场感受宜宾和四川时代的发展和魅力。”朱宝强说。
谈到参与本次挑战赛的感受和收获,来自桂林航天工业学院代表队的队长侯爵说道: “本次挑战赛是我们学校,也是我们团队第一次参加,我认为这次比赛的难点主要是动力电池的集成,对我们来说是一个挑战,因为挑战赛设置的电动乘用车电池,与我们之前研究的电动方程式电池存在很大的区别,在整个设计的过程中,我们也在不断挑战自我,促使我们去考虑到很多以前没有考虑到的问题,整个过程让我们受益良多。”
桂林航天工业学院代表队队长 侯爵(左二)谈比赛感受
内蒙古工业大学此次提交了“动力电池低温交流激励加热设计”和“一种金属橡胶填充的动力电池集成及管理系统”两个比赛方案。“书本上了解到的东西是有限的,知和行的统一是更关键的。我们敢不敢去做、如何做是需要勇气去跨越的。参加这次活动,既是一种从知到行的成长跨越,打开了学生的视野,也能让学生感受到这门学科的魅力所在。学生们走出来,把视野打开了,肯定会有成长,这是我们老师希望看到的。”作为带队导师,内蒙古工业大学汽车工程系党支部书记、副教授郝慧荣对挑战赛高度肯定,认为其为在校大学生提供了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良好平台,有助于学生从书本中走出来,设计出更贴合市场需求的方案,希望挑战赛办得越来越好。
内蒙古工业大学汽车工程系党支部书记、 副教授郝慧荣谈对挑战赛看法
作为挑战赛的评委之一,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八研究所研究员肖成伟对高校组的各个代表队予以充分肯定。“在比赛过程中,我看到了很多来自不同高校的大学生团队,他们提出了一些不错的设计理念,也提出了一些非常好的设计思路,这些设计理念和思路在我们动力电池的研究和工程化设计方面可以提供有力支持。希望越来越多的同学参与到大赛过程中,将技术理论与工程实践相结合,深入了解行业发展需求,彼此加强交流,以此不断提升自身专业技术水平,也希望同学们将来能够投身于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中,为建设汽车强国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