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2日上午,“2022世界动力电池大会-动力电池回收利用实现绿色低碳发展分论坛”成功举办,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理工大学教授孙逢春院士出席论坛并就“‘双碳’战略下,强化动力电池全生命周期管理”作主旨演讲。
“动力电池回收利用实现绿色低碳发展”会议现场
7月22日上午,“2022世界动力电池大会-动力电池回收利用实现绿色低碳发展分论坛”成功举办,论坛主要聚焦“双碳”战略下强化动力电池全生命周期管理、国家动力电池溯源管理平台及工程应用、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退役预测、动力电池回收利用模式创新等议题。工业和信息化部节能与综合利用司副司长尤勇、工业和信息化部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中心主任郑红、四川省经济和信息化厅总工程师曾吉明、四川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副局长江元生、四川省宜宾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党组成员薛庆、工业和信息化部节能与综合利用司资源综合利用处处长张凡、工业和信息化部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中心国际合作处处长毛涛、四川省宜宾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局长杨炯、四川省经济和信息化厅环境和资源综合利用处副处长赵宇、中国循环经济协会会长朱黎阳、中国循环经济协会副会长李边卓、中国电子装备技术开发协会秘书长唐爱军、中国工业节能与清洁生产协会秘书长智慧等政府部门及行业机构代表参加了本次分论坛。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理工大学教授孙逢春院士出席论坛并就“‘双碳’战略下,强化动力电池全生命周期管理”作主旨演讲。
孙逢春院士出席论坛并作主旨演讲
首先,孙逢春院士就动力电池产业发展现状及趋势展开介绍。孙逢春院士指出,我国碳排放总量当前居全球第一,低碳发展任务艰巨,交通领域碳减排更是任重道远,而且汽车产业链长、辐射面广,包括整车生产、维修保养、基础设施等等多个方面,需要我们从全生命周期各个因素去考虑碳减排。我国围绕“双碳”战略超前谋划、科学部署,在汽车电动化和动力电池技术进步方面成绩斐然。特别是动力电池方面,全球动力电池装机量前10企业中,中国企业占据6席,宁德时代和比亚迪位居前位,动力电池技术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电池系统能量密度不断提升。
随后孙逢春院士详细介绍了动力电池关键技术与应用的情况,基于对电池高能量、高安全、长寿命、快速充电、全气候、低成本的追求,正负极材料、电解质、电芯结构、电池系统结构、热管理等方面均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果。
另外,孙逢春院士还提到动力电池产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原材料短期供需失衡矛盾较为突出、动力电池回收利用市场机制成熟度不高、发达国家设置“碳壁垒”等方面的挑战。
在原材料供需方面,我国动力电池核心原材料探明的储备量并不高,已有企业在国外布局买矿,但我国动力电池规划产能快速提升,供需平衡存在矛盾,行业企业应重点关注产能有序扩张;在电池回收利用市场机制方面,大量企业加入电池回收利用领域,但各环节涉及企业多,信息流通难以保障,回收价格飙升,孙逢春院士表示一定要谨防回而不收、收而不用、收而滥用;在发达国家设置“碳壁垒”方面,欧盟以更严格的要求驱动电池产业绿色低碳转型,我国生产的电池出口到欧洲可能需要缴纳碳关税。孙逢春院士表示,行业现在就应该开始制定自己的碳足迹法规,从而在全球上进行竞争。
最后,孙逢春院士提出要建立动力电池全生命周期管理策略,在技术路径方面,重点从五个方面着力开展工作:
一是加速打造低碳、零碳电池产业链,主要通过解决能源端的“零碳”,有效利用不同地域能源禀赋加速打造低碳、零碳工厂。
二是强化产品循环利用效率和设计理念。无限地追求续航里程并不是一个值得倡导的现象,而是要提升动力电池全生命周期的效率和价值,要推广应用电池更换技术、车电分离商业模式,要强化动力电池能源属性,弱化其高价值电动汽车部件属性,追求适合场景和满足需求的续航里程,降低整车质量,节能降耗。
三是建立健全全生命周期溯源管理体系。对各环节的数据采集、数据分析、数据监测都要采取措施,这一方面已有一定的管理基础,已建立了“新能源汽车国家监测与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溯源综合管理平台”。
四是开发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溯源管理技术,构建基于电池溯源管理的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体系,促进产业链上下游信息流通,实现全环节的管控与布局。
五是建立动力电池全生命周期碳核算体系。在政策引导、标准规范、技术驱动、平台支撑四个方面都要采取相应的举措。